•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wǎng)移動版

羅華青:武昌首義之首

2011-10-10 15:44:00
來源:中國臺灣網(wǎng)
字號

    一、武漢地區(qū)第一個革命團體──科學補習所

    1898年“百日維新”失敗,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此后,清廷更加腐敗,帝國主義侵華更加猖狂。目睹國難日益深重,湖北大批愛國知識分子紛紛投筆從戎,在軍隊中進行革命的宣傳、組織工作。黃興在長沙成立華興會后,派胡瑛來武昌聯(lián)絡(luò)張難先等人,相與在新軍中散發(fā)《猛回頭》、《黃帝魂》、《孫逸仙》等革命書籍,傳播革命思想。1904年7月3日,由張難先、胡瑛、呂大森、曹亞伯等十二人發(fā)起,在武昌多寶寺街正式成立了“科學補習所”。這就是辛亥革命運動在武漢地區(qū)成立的第一個革命團體。該團體借科學研究為名,以“革命排滿”為宗旨,在新軍和學校中開展活動。

    二、武漢地區(qū)第一張革命報紙——《商務(wù)報》
 
   1909年,原有羅某主辦的漢口《商務(wù)報》開辦半年多后行將停業(yè)。是年12月,革命黨人宛思演變賣部分田產(chǎn)接收頂辦《商務(wù)報》。宛任報社總經(jīng)理,另有革命黨人詹大悲任主筆,何海鳴任編輯,查光佛、梅寶磯等任撰述,劉復基任會計兼發(fā)行,該報即成為武漢地區(qū)第一家宣傳革命的報紙。經(jīng)營月余,該報又感經(jīng)費困難,遂由詹大悲鬻產(chǎn)維持,群治學社亦以資金扶助,并將該報辦成其機關(guān)報!渡虅(wù)報》不僅抨擊時政、宣傳革命,而且報社成為革命黨人的聯(lián)絡(luò)點,藉以秘密集會、儲藏彈藥槍械等。1910年4月,該報被清朝政府查封。它雖僅存四個月而終,但卻被公認為當時武漢報界“革命之先鋒”。

    三、第一次提出以武漢為起義地點的革命者──楊時杰
 
  1910年11月,部分革命黨人在日本東京商議回國舉義地點,大多數(shù)人主張在西南邊省,唯有楊時杰力排眾議,主張在武昌。他認為,以前幾次在邊陲起義,都是旋起旋滅;而武漢為九省通衢,有兵工廠、楚望臺軍械所可資軍械,有新軍和軍?沙渲袌粤α,有官錢局、造幣廠、商場可資軍餉;腹心暴動,必然震動全國、推倒清廷。揚的意見,當時未被采納。
    
  1911年7月,同盟會中部總會成立,譚人鳳赴漢,約以廣州發(fā)難、武漢響應(yīng)。孫武重申楊時杰的意見。武昌起義前,黃興贈詩給武漢革命黨人,詩曰“能爭漢上為先鋒,此復神州第一功”,也指出了武昌首義之必要。

    四、第一次商定的起義日期──1911年10月6日
  
    1911年9月23日,文學社、共進會負責人在雄楚樓十號劉公家中,商議兩團體聯(lián)合事宜,決定蔣翊武為軍事總指揮,孫武為軍政部長,劉公為總理。翌日,兩團體在武昌胭脂巷11號胡祖舜家中舉行聯(lián)席會議,成立起義總指揮部,制訂了起義計劃。同日,南湖炮兵事發(fā),打草驚蛇,情勢危急,總指揮部臨時商定10月6日起義(適值中秋節(jié),故有“八月十五殺韃子”之說),以武勝關(guān)外塘角輜重營舉火為號,白布綰臂為標志。不料,風聲外露,湖廣總督瑞徴加強防備;加之原擬湖北、湖南同時發(fā)動,而湖南籌備不及;原定黃興來鄂主持,而黃興尚未趕到,因此,起義日期被迫延遲。

    五、突發(fā)第一槍的起義者──程正瀛

  1911年10月9日,因?qū)O武配制炸藥失事,瑞徴破獲武昌起義總機關(guān),殺害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瘋狂搜捕革命黨人,原定起事未遂。10月10日工程第八營中革命黨總代表熊秉坤與幾位同志商定當夜首先發(fā)難。晚7時許,值日排長陶啟勝巡查二排樓上住房,發(fā)現(xiàn)金兆龍、程正瀛雙手抱槍和衣而睡。陶頓生疑心,呵斥金:你敢造反?金針鋒相對:老了就造反,你又如何?陶惱羞成怒,命護兵捕金。金即上前與陶相打,同時大喊:我等今不動手,還等何時?眾人圍來。程正瀛先以槍托擊陶頭部,陶釋金后欲逃,程繼射一槍,陶應(yīng)聲倒下。熊秉坤隨即趕到現(xiàn)場,宣布起義。1918年熊撰《武昌起義談》,明確指出,程射倒陶這一槍,“即首義第一聲也”

    六、第一個“中華民國”的文告──“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黎布告”

    1911年10月10日一夜激戰(zhàn),次日早晨武昌全城光復。因起義前革命黨主要領(lǐng)導人或慘遭捕殺,或被迫出走,此刻重新推選軍政首領(lǐng)至關(guān)重要。張振武、李作棟等革命黨人決定以代表民意機關(guān)的諮議局為會商地點,并邀原湖北咨議局長湯化龍等討論組設(shè)軍政府問題。10月11日上午討論決定由黎元洪出任都督,下午強迫黎出場承認就職。黎雖未點頭,而軍政府已宣告成立,布告必有人署名。當時革命黨人李翊東挺身而出,在東京同盟會預先擬好的原件上代書一“黎”,于是,“中華民國政府鄂軍都督黎布告”,很快貼遍武昌,此為冠有“中華民國”之名第一次發(fā)布的政府文告。

    七、第一部資產(chǎn)階級約法──《鄂州約法》

    武昌首義后近一個月,湘、陜、晉、滇、浙、桂等省紛紛響應(yīng)。11月9日,黎元洪一面以大都督名義通電各省,請派代表蒞鄂組織臨時中央政府,一面委托宋教仁、張知本等,按“中華民國約法”規(guī)模擬具《鄂州約法》。其內(nèi)容共分為總綱,人民、都督、政務(wù)委員、議會、法司、補則等七章,共六十條。作為武昌起義和整個辛亥革命高潮的產(chǎn)物,《鄂州約法》將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理想、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自由精神,首先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基本上具備了資產(chǎn)階級憲法的性質(zhì),為后來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臨時約法》作為鋪墊。

    八、第一次廢除封建社會沿用兩千年的皇帝年號

    1911年10月11日,革命黨組織的謀略處議決從此廢除沿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的皇帝年號,把宣統(tǒng)年號改為黃帝紀元四六0九年,仍然沿用陰歷。此意在于激動大多數(shù)漢族人民之感情,實有種族之見,因此不久又有更易。12月29日,“光復”后的17省代表云集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tǒng)。南京臨時政府既建,漢、滿、蒙、回、藏五族已合為一大共和國,種族之跡不宜殘留。加之各國皆用公歷,中國獨用陰歷,于國際交往不便,適大總統(tǒng)就職的陰歷11月13日,正當公歷之元月1日,遂以是日為民國建元之始,改易正朔,轉(zhuǎn)用公歷,稱中華民國元年1月1日。從此,公歷即在我國日漸通行。

  九、第一面“十八星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舉勝利,作為革命軍標志,一面十八星大旗首先飄揚于黃鶴樓上。10月11日晚,武昌革命黨人組織的謀略處,在都督府議決四點,其中之一即明確規(guī)定十八星旗為革命軍旗。十八星旗,正中為一黑圓,余皆赤色,黑圓外向有九角,每角頂端及兩角之間,皆綴有黃色小圓點,共十八個。旗面赤喻血,旗中黑喻鐵,十八星喻當時全國關(guān)內(nèi)行政區(qū)劃的十八省。合而言之,“以赤血、黑鐵光復十八省”之志躍然旗上,故亦謂之鐵血旗。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后,在確定以五色旗為國旗、青天白日旗為海軍旗的同時,將十八星旗定為陸軍旗。為區(qū)別原意,遂將其增加為十九星。自此即直接名為星旗。

  十、孫中山首稱“革命黨”
    
    1892年秋,孫中山畢業(yè)于香港西醫(yī)書院,先后在澳門、廣州開局行醫(yī)。外禍內(nèi)患,耳濡目染,切膚之痛使孫中山從醫(yī)人想到“醫(yī)國”,遂立志改革中國政治。1894年孫中山撰文近萬言,上書李鴻章。李的毫不理睬使孫中山大失所望,在憂怨之中開始意識到上書請愿不行,唯有暴力方可。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組織──興中會,又經(jīng)精心籌劃,準備1895年10月26日(陰歷9月9日重陽節(jié))舉行廣州暴動。不料事機外泄,起義未遂,孫中山密友陸?zhàn)〇|等人反遭捕殺。孫中山臨危不懼,沉著地疏散了同志,銷毀了文件,才偕鄭士良、陳少白東渡日本。1895年11月12日,孫中山一行抵達神戶,上岸買了一張日文報紙,打開看,新聞標題赫然醒目:“支那革命黨首領(lǐng)孫逸仙抵日”。當時國內(nèi)外反清斗爭雖多,但無一曾被稱呼“革命”。孫中山見此報后頗為感觸,且饒有興味地對鄭、陳二人說:“革命二字出于《易經(jīng)》‘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yīng)乎人’一語,日人稱吾黨為革命黨,意義甚佳,吾黨以后即稱革命黨可也。”從此,孫中山便向清廷明確打出了“革命黨”大旗。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槍――廣州起義雖未打響,但以孫中山為首的中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卻畢竟秣馬厲兵,初見鋒芒,孫中山作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高大形象,亦在中國近代政治舞臺上赫然出現(xiàn),光彩照人。 (羅華青)


[責任編輯:趙靜]
正安县| 杭州市| 营山县| 淮北市| 临西县| 江源县| 山丹县| 桑植县| 鲁山县| 巨鹿县| 太谷县| 隆昌县| 屯昌县| 河津市| 万安县| 萨迦县| 绥芬河市| 留坝县| 吴桥县| 大宁县| 宜兰县| 万荣县| 新平| 广东省| 当阳市| 航空| 茶陵县| 牙克石市| 田阳县| 奈曼旗| 新干县| 永定县| 耒阳市| 金门县| 龙州县| 永泰县| 延边| 镶黄旗| 崇仁县| 绥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