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兩會領導人商談 | 經貿文化論壇 | 直擊海峽論壇 | 建黨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兩岸  >   正文

日本拉攏臺灣“獨”派美化殖民史 島內有人認賊作父

2014年02月17日 08:1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fā) 打印

  日本“招手”拉攏臺灣 “獨”派美化殖民歷史

  臺灣有必要還原“日據”真相

  國臺辦主任張志軍2月12日在南京表示,海峽兩岸應對日本右翼危險勢力大聲說“不”。之前一天,他與臺陸委會負責人王郁琦進行了歷史性的會面。

  王郁琦訪問南京前,被臺“立法院”勒令不得回應“一中框架”、“反臺獨”等言論。張志軍特意從日本問題著手,意在提醒臺灣,兩岸縱有“再多的分歧和差異”,也應正視歷史,“在民族根本利益和大是大非前”擺正立場。

  島內有人認賊作父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期發(fā)表了一系列否認侵略的荒謬言論。而在臺灣,“臺獨”勢力美化和篡改日據歷史的努力已持續(xù)多年。

  不久前,臺灣教育部門微調高中歷史課綱,去除部分美化日本殖民歷史的內容。而綠營執(zhí)政的6個縣市,卻拒絕使用新課綱教學。

  應稱“日據”還是“日治”,相關爭論去年已在臺灣喧嘩一時。而此次課綱調整,綠營再次反對把課本上的“日本統(tǒng)治”改回“日本殖民統(tǒng)治”。

  今天的爭議始于1997年李登輝主導的《認識臺灣》教科書。該套教科書除了努力“去中國化”之外,還用大量篇幅鼓吹日本殖民統(tǒng)治的“豐功偉績”,美化“日據時代”。后來的陳水扁當局,更是把日本“投降”說成“終戰(zhàn)”,極端綠營人士甚至稱慰安婦是“臺灣女性的光榮”,“光復節(jié)”是臺灣人民受難受辱之日,應改為“蒙難日”云云。

  從李登輝到陳水扁,對日本殖民的美化已在臺產生深刻的社會影響。臺當局花1.2億元新臺幣為日據時期在臺修水利的日本人八田與一建了紀念館,而整個臺灣,連一座抗日紀念館都沒有。

  日據史,就是一部抗日史

  實際上,臺灣的日據史,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史家統(tǒng)計,臺灣人民50年的抗日斗爭,犧牲者達65萬之眾。

  《馬關條約》之后,日本軍隊與臺灣人展開了近半年的激戰(zhàn),才告占領臺灣;其后,蔓延全臺的抗日游擊戰(zhàn)此起彼落,前后歷時7年,終被日本殘酷鎮(zhèn)壓。

  爆發(fā)于1930年的霧社事件,指的是臺灣少數民族住民賽德克族因不滿日本長期的勞役與壓迫而聯合起事,被日本總督府調集軍警強力鎮(zhèn)壓,以毒氣、大炮等武器攻擊,抗日原住民被屠殺殆盡,參與行動各部族幾近滅族。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吞并整個中國的圖謀昭然于世后,臺灣同胞紛紛投身于祖國大陸的抗戰(zhàn),八年全面抗戰(zhàn)期間在大陸參加抗日的臺胞就有20多萬,并成立了許多頗有影響的抗日組織。1938年冬,“臺灣義勇隊”在大陸開始對日軍展開武力攻擊,使日軍損失慘重。

  誠如張志軍在參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所提,中國遭日寇入侵的危亡關頭,全體中華兒女團結起來,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才最終贏得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

  這部分歷史,卻被自詡“愛臺”的“臺獨”人士所漠視。臺北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臺籍抗日英雄羅福星的孫女羅秋昭14日表示,日本人侵略臺灣、韓國,韓國人看到日本人恨透了,為何臺灣人對日本有這么多的向往與期待?看了令人覺得悲哀。她說:“歷史要有根,而且要找出最基礎的根源!

  兩岸走近,需還原歷史

  有臺灣媒體評論認為,民進黨反對修正教科書,其實是向日本右翼示好。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去年曾赴日本,提建立所謂“臺日民主同盟”對抗大陸的構想。日本近來的 “拜鬼”和挑釁言行,又讓島內有人以為看到了圍堵大陸的“契機”。

  從日本尤其是右翼勢力的角度,臺灣向來是牽制中國大陸、配合其東亞戰(zhàn)略的重要棋子。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指出,在釣魚島和南海爭端中,日本最害怕的就是兩岸聯手。去年4月,日本“閃電般”地與臺灣方面簽署了“臺日漁業(yè)協議”,日方作出十幾年來的首次“重大讓步”,目的就是拉攏臺灣,防止兩岸聯手保釣。

  國民黨當局一直對日本禮遇有加。不過,對近期安倍的荒謬言論,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馬英九也給出了強硬回應。上個月,他通過臉譜(Facebook)表示,安倍參拜靖國神社,為東亞區(qū)域安全種下不安定因子,“身為中華民族一分子,對日本政府這種不顧鄰國歷史傷痛的行動,難以理解,何止失望而已!

  兩岸當前的互動,仍然陷于“政冷經熱”的怪圈。兩岸關系要繼續(xù)推進,需要雙方正視歷史,并且都把民族大義和民眾利益置于應有的高度。臺灣方面撥亂反正,還原日據時期的歷史真相,給民眾回歸正確史觀的機會,或許是個突破口。記者 王 平

: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tài)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系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建德市| 名山县| 茂名市| 林芝县| 徐州市| 长葛市| 卫辉市| 襄樊市| 米易县| 高雄市| 海城市| 蕲春县| 鲁山县| 孟津县| 泸西县| 建瓯市| 邢台市| 安阳县| 韩城市| 娄烦县| 安溪县| 鄄城县| 新丰县| 桂阳县| 柳江县| 周宁县| 商都县| 营山县| 涿鹿县| 凤翔县| 顺义区| 南开区| 五峰| 北票市| 安远县| 玉林市| 农安县| 长寿区| 黎平县| 延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