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文化論壇:守護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時間:2010-09-08 09:5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9月6日,臺北喜來登飯店,群賢畢至。由中華文化聯(lián)誼會和臺灣沈春池文教基金會聯(lián)合主辦的“2010年兩岸文化論壇”在此隆重舉行。來自兩岸150余位文化界人士,以“把握契機,開創(chuàng)新局”為主題進行研討、交流

  探討商簽文化交流協(xié)議

  此次論壇,中華文化聯(lián)誼會名譽會長蔡武、臺灣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臺灣美術基金會名譽董事長盛治仁等共同出席,受到島內輿論的關注。

  開幕式上,劉兆玄致歡迎辭說,自從兩岸開始直航以后,各個領域都有許多論壇活動,今天的文化論壇是兩岸互動發(fā)展中一個里程碑,代表兩岸關系發(fā)展的重要一步。

  蔡武以“當前大陸文化發(fā)展及對兩岸文化交流的前瞻”為題作專題致辭。他說,兩岸的和平穩(wěn)定與共同繁榮,不能僅僅依賴物質方面的互利,經濟合作與貿易往來不能夠替代文化交流與思想溝通。由于歷史和現(xiàn)實的原因,兩岸文化交流還存在一些壁壘和障礙,需要兩岸同胞共同作出不懈努力,營造鼓勵和支持兩岸文化交流的良好氛圍,共創(chuàng)互利共贏新局面。

  為推動中華文化在兩岸的傳承與發(fā)展,蔡武提出4點意見和建議:一是凝聚共識,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制度化;二是深化交流,共同推動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三是搭建交流平臺,不斷拓展交流領域;四是加強產業(yè)合作,增強兩岸文化產業(yè)的國際競爭力。

  蔡武表示,我們期待雙方積極為商簽兩岸文化交流協(xié)議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在成功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之后,深入探討、協(xié)商簽訂兩岸文化交流協(xié)議,建立兩岸文化合作機制,有效地集中雙方的資源、資金和創(chuàng)意,努力構建兩岸文化交流新格局。

  盛治仁致辭時以“花開并蒂”形容兩岸文化。他說,兩岸分隔60年,文化發(fā)展策略雖有不同,但兩岸文化有同文同種的利基。政治再強大,還是會隨歷史而去,但文化卻可流傳百世。

  盛治仁表示,文化并不是零和。兩岸以開闊和兼容并蓄的心胸展開交流,必可再創(chuàng)偉大的中華文明。

  在“閱讀”中相互走近

  兩岸交流,文化為先。兩岸開放往來20余年,期間海峽也曾風云變幻,但文化交流始終是維系兩岸互動關系最重要的紐帶。

  臺灣資深戲劇工作者貢敏提交論壇的一份論文,將臺灣某演出經紀公司歷年邀請大陸傳統(tǒng)戲曲來臺演出的記錄數(shù)據(jù)列了一份表:自1993年5月至2010年10月,共邀請40團次,劇種有京劇、河北梆子、川劇、越劇、唐山皮影、淮劇、湘劇等9種,演出地點遍布全臺各地。

  記者注意到,即使在1995年至1996年兩岸關系低迷時期,兩岸戲曲的交流往來也不曾中斷,仍有5家大陸劇團赴臺演出。

  貢敏表示,中國數(shù)百種傳統(tǒng)戲曲藝術,都是我們民族共同而美好的記憶。自海峽“解凍”以后,投身于兩岸文化交流活動者不知凡幾,匯而總之,所產生之巨大親和力,足以強化國人血濃于水之感情,促進兩岸同胞化解歷史傷痕,晉于和諧之境地。

  兩岸分隔60余年,文化上必然會產生很多差異。兩岸交流中,如何看待這些差異?

  人民文學雜志主編李敬澤在論壇上談到兩岸文學交流,舉語言為例說,兩岸書面語乃至口語,都有一些微妙的差異。這種差異來自漢語自1949年以后,甚至1949年以前就已分化的不同的發(fā)展路徑。就臺灣而言,使用書面語寫作的人有更為深厚的古典文學背景,或許還有白話文發(fā)展前期的書生腔調。當然,歷史和生活也塑造著語言,60年來,臺灣同胞獨特復雜的經驗,也一定反映在語言中。

編輯:薛白璐

相關新聞

圖片

理塘县| 景谷| 嘉峪关市| 米泉市| 双桥区| 福海县| 罗山县| 舒城县| 富民县| 齐齐哈尔市| 萨迦县| 铜川市| 班玛县| 德阳市| 柘荣县| 铅山县| 新竹市| 佳木斯市| 楚雄市| 福清市| 绵阳市| 梁河县| 平顺县| 临颍县| 安庆市| 于田县| 临安市| 淮南市| 黔南| 芦山县| 盐城市| 防城港市| 垫江县| 邳州市| 廉江市| 长寿区| 重庆市| 樟树市| 赤壁市| 房山区|